一、原 因
1、线岔中两支接触线交叉点在岔心轨距比630mm小得多的地方,使接触线距受电弓偏移过大,电力机车过渡时接触线脱弓后造成剐弓。
2、线岔中两支接触线交叉点在岔心轨距比800mm过大的地方,两支接触线交叉角小,且距受电弓中心偏移小,当机车通过时,将一根接触线抬高,而另一根接 触线虽然已在受电弓抓托范围,但因抬高不够后剐弓。
3、限制管安装位置不符合安装温度,造成温度变化时两接触交叉点远超出岔心轨距630~760mm的范围或严重偏离辙叉角平分线。
4、固定限制的零件、螺栓松动脱落或损坏,造成限制管虚固定或脱落。
5、受电弓抓托点处接触线的间距远远大于500mm,接触线脱弓或钻弓后,造成剐弓。
6、安装、调整时,在线岔的非工作支侧两接触线间距500mm处,非工作支比工作支抬高小于50mm。
7、限制管前后,两根接触线上的双吊弦安装状态不良(如某一根吊弦松弛,另一根吊弦使接触线抬高)或脱落,造成两条工作支接触线在间距500mm处高度不 符合要求,或非工作支侧两接触线间距500mm处非工作支抬高不够。
8、线岔处电连接器状态不良(如松弛或线夹歪斜)引起剐弓。
9、限制管内接触线卡滞,非工作支接触线不能自由伸缩,温度变化时将线岔交叉点拉偏。
10、岔区内机车升双弓,加剧了线岔抓托点处两支接触线的不水平,引起剐弓。
11、区间或软横跨发生剐弓,受电弓继续运行剐坏线岔。
二、后 果
1、若为单开道岔处的线岔发生剐弓,一般会造成一支正线、一支侧线两股道上空接触网设备的较大范围严重损坏,如造成接触线损伤或断线、区间支柱定位及 腕臂和绝缘子损坏、软横跨下部固定绳断股或断线、支柱被拉断或拉斜、锚段关节损坏等。
2、若为菱形道岔处的线岔发生剐弓,因其位置一般为站场或车站的咽喉区段,则可能造成许多股道或整个车站、站场和部分区间接触网设备的不同程度损坏。 设备损坏程度严重且范围大,波及的范围也大。使其恢复的技术程度复杂,所需的作业人员、机具、材料多。一方面事故抢修用料消耗大,另一方面所需的 抢修时间长,供电中断相应地增长。此类线岔处发生剐弓,因涉及的接触网设备范围大、距离长,一般很难做到较理想条件的先通车后修复的要求。
3、复式道岔一般在车站或站场内,此处线岔发生剐弓,会严重损坏软横跨设备。
4、损坏电力机车受电弓,若接触网对电力机车受电弓短路放电,不仅会烧坏电力机车某些部位,而且会烧坏接触网,扩大事故范围。
5、同杆合架的区间或站场,造成电力线路停电。
三、预防措施
1、按规定时间及周期检修线岔,使之符合技术要求:
(1)两接触线的交叉点位置符合规定(即两支接触线的交叉点的投影位置在岔心轨距为630~800mm范围内辙叉角的平分线上)。
(2)在交叉接触线相距500mm处,侧线接触线应高正线接触线10~30mm;两接触线中有一根为非工作支,则非工作支的接触线抬高大于50mm,并应保持 在50~100mm之间。
(3)限制管的位置应符合安装温度(查安装曲线),即当在平均温度时,限制管的中心应重合于两支接触线交叉点;若安装温度高于平均温度时,应略偏于 下锚方向,若安装温度低于平均温度时,应略偏于中心锚结方向。限制管安装牢固,防松垫片、定位线夹状态应良好无损,各部零件无锈蚀。
(4)在限制管范围内,两接触线应有一定的活动间隙,防止卡滞现象。
(5)采用新技术,改进线岔结构,如双吊弦改进为调节螺栓,实现工作支、非工作支接触线在500mm处高度的无级调整,减少直至消除500mm水平处两支 接触线的高度误差,保证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的抬高值。
(6)双吊弦及电连接器的安装工作状态良好。
2、按规定时间及周期测量调整线岔所在跨距及附近跨距的接触悬挂、定位装置等,使之符合标准。
3、岔区内或站场内严禁电力机车升双弓运行。